幕色降臨,巡線結束,民警們駕駛警車返回鐵路派出所。
夕陽如同遠古搖曳而至的火把,在熾烈地燃燒,民警們的皮膚灼熱而刺癢,像是脫了九層皮。
滿目都是一望無垠的戈壁灘,間或遇到連綿起伏的沙丘,單調的灰黃色充斥著眼球,狂風吹起的石子砸在車上“砰砰”響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一個轉彎,一座白墻海藍屋頂的警營跳入筆者視野。庫爾勒鐵路公安處魚兒溝站派出所(以下簡稱魚兒溝所)到了。
位于托克遜縣阿樂惠鎮的魚兒溝所,守護著的魚兒溝火車站是南疆線上一座不起眼的三等小站,但就是這座小小的車站,承載著一段厚重的鐵道兵精神。
1
為配合三線建設,更好地將東風、勝利、燎原等機械廠生產的裝備安全運輸出去,黨中央決定修建南疆鐵路,魚兒溝站因此而興盛。
“我們這兒常年日照強度等級很高,全年降水量5.7毫米,是中國降水最少的地方。”民警王康介紹道。
民輔警在托克遜特大橋下巡視檢查。武隴慧 攝托克遜縣是全國唯一的海拔“零點”縣城,境內年平均8級以上大風108天,其中10級以上的大風30.5天,每年春季刮起風速超過42米/秒的14級颶風是常事。大風起處,飛沙走石,天昏地暗,幾米之間莫辨人形;大風過處,電桿摧折,大樹拔根。這里,有著“風庫”之稱。
如今的所長李杰對2001年剛到魚兒溝所的情形記憶猶新。
當時派出所在魚兒溝站貨場對面,那里存放著大量煤炭,隨便一股風刮過去,帶起的都是微細的黑色粉塵,即便是用膠帶把窗戶里外都糊住,宿舍也會有一層煤渣。
“有一次刮了三天三夜的風,吹在墻邊堆起的煤渣有膝蓋那么高!”說起當年的事,李杰感嘆不已。
老民警教授新上崗輔警如何正確開展鐵路線路安全巡視工作。武隴慧 攝“當時只有一輛三輪摩托車。”已退休兩年的民警孫茂盛說,“最頭疼的是一刮風就有漂浮物吹到鐵路上,經常得頂著大風去巡查線路,摩托車被風吹得搖搖晃晃,我們都膽戰心驚。”即便如此,魚兒溝所一直保持著線路“四無”1825天的記錄。
隨著鐵路的延伸與提速,魚兒溝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,1996年之后,工廠、單位相繼搬遷,繁華落盡,魚兒溝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。
但是鐵路公安,依然在這里繼續著人與風的對決。
2
“以風為令”是所長李杰掛在嘴邊的話。
百里風區位于吐魯番至托克遜站區間,是南疆鐵路“咽喉”區段。由于處在天山山脈的一個豁口處,地勢西高東低,冷空氣從這里突破天山防線后就會順勢帶來大風,風速最高可達到50米每秒,瞬間就能將火車吹翻,”百里風區“也因此得名。這里一年中8級以上大風天氣有300多天,“地上不長草,風吹石頭跑;一年數場風,從春刮到冬”是這里的真實寫照。
民警開展鐵路安全巡視工作。武隴慧 攝“嗨喲!”
“撲通!”
高溫、燥熱,狂風呼嘯而過,相距一米的兩人靠喊才能連蒙帶猜地意會到對方說的是什么。
在48攝氏度高溫炙烤與極度干旱的環境中,和民警一起開展鐵路安全巡視檢查的筆者差點被瞬間襲來的風吹翻,幸好被旁邊民警眼疾手快拽住了胳膊。
據民警說,筆者們當時遇到的風力只有6至7級,風速在20米每秒左右,在民警眼里,這根本不叫風。
完成這里的鐵路安全巡視工作,筆者一行還要繼續趕往托克遜特大橋。
警車在鐵路施工車輛壓出的那條碎石遍布的便道上顛簸。有的地方路很窄,剛剛允許車子過去,伴隨著車輪的碾軋聲,能聽見道路基石流瀉的聲音。新上崗的輔警塔依爾江抓著頭頂的拉環,神經繃得很緊。民警王康則目視前方,神情輕松,整個人和車子一起起伏著,像是車子的一部分。他邊開車邊解釋著,說這條路原來很寬的,鐵路修成后走的人少了,風吹雨淋,有的地方還受洪水沖刷,就坍塌了。
足跡遍布魚兒溝所轄區各個角落的民警王康,對鐵路線路旁的坑道、山路、溝壑全部了如指掌。
車子顛簸、回轉、攀爬了好一段時間后,終于在一處平臺停了下來。經年累日地狂風侵蝕與暴雨沖刷,使便道上沙礫裸露,溝壑縱橫。
民警在魚兒溝烈士陵園旁鐵路線路開展安全巡視工作。武隴慧 攝“最前面一段是低路基,火車在阿拉溝內行駛,現在路不好走,注意腳下的石頭容易打滑。”王康一邊走一邊講解魚兒溝所轄區的地理風貌,這讓第一次參加巡邏的輔警塔依爾江十分欽佩。
伏天里,線路上最高氣溫50攝氏度。人在防護網邊踩著石子行走,像踩著燒紅的煤炭,沒有一點遮陰處能休息,民警們只能一邊不停喝水,一邊查看附近有沒有施工單位,鐵路防護網邊有沒有易燃物,電力機車接觸網上有沒有懸掛漂浮物……
穿過隧道,目之所及,是一片墓地。
民警王強解釋道:“這里安葬著當年修建隧道犧牲的鐵道兵。”
大家紛紛脫下警帽,默默鄭重敬禮。在三線建設過程中,無數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,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。
站在墓園前,聽著遠處列車平安駛過的鳴笛聲,看著眼前為修鐵路犧牲的烈士,再回頭看著自己走過的巡邏路,筆者內心的使命感油然而生,也明白了幾十年來鐵路公安堅守的意義。
3
絲路北道上的吐魯番是盛產葡萄的綠洲,在這個中國最炎熱的地方,不僅產出了世界上最甜的葡萄,也有著最深厚的警民魚水情。
“巴拉姆(維吾爾語“孩子們”的意思),來啦!”居住在鐵路橋下的村民阿不力孜·庫爾班一見到民輔警們,就開始“抱怨”起來:“怎么葡萄都熟了也不來吃。”
這位75歲的老黨員神采奕奕,兩鬢微白但精神矍鑠,穿著樸素、步履輕盈。深入了解,才知這位老人是魚兒溝所的“義務巡防員”,自愿幫助民警守著魚兒溝特大橋。
“記不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,2014年來到這里時,阿不力孜大叔就已經在守護鐵路了。”民警買爾旦說道。
民警感謝“義務巡防員”阿不力孜·庫爾班大叔幫助開展鐵路線路安全工作。武隴慧 攝阿不力孜的小院子簡直就是一個“天堂”。重重樹蔭覆蓋著屋宇,人在綠蔭下來回走動,院里的小道被桑樹、杏樹和葡萄枝蔓的樹影纏繞,像一條河,在高高的生土院墻和木門上流淌。
“這里經常有附近的村民來橋下納涼,老人孩子、 年輕的男男女女們,稍不注意就容易發生影響行車案(事)件。”買爾旦介紹說。
幾天前,有幾個年輕人來這里野營,幾杯酒下肚,一對情侶發生了激烈的爭吵,女子叫囂著不活了,要爬上鐵路輕生。在不遠處聽到聲音的阿不力孜看著苗頭不對,立刻給買爾旦打電話,并到現場勸阻女子。最終,由于發現及時,避免了一場傷亡事件。
聽著,筆者不由對阿不力孜大叔豎起了大拇指,“亞克西!(維吾爾語“好”)”
阿不力孜指著院子里的葡萄樹告訴筆者,兒子上大學以后,有些重活自己做不了,都是買爾旦帶著同事們來幫忙,這一片葡萄樹每年下架、埋墩等重活,都是他們干的。
“一輩子也干不了幾件事,那就做好眼前這件。”十年前,買爾旦從民警伊敏江手里接過照顧阿不力孜大叔的接力棒,如今他又傳到了新到崗民警艾爾夏提的手里。“群眾工作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干好的,要以心換心。”年過五旬的買爾旦依然干勁十足。
民警在轄區鐵路線路兩側村民家中開展鐵路安全法治宣傳教育。武隴慧 攝因為熱愛,歲月不覺漫長。魚兒溝迎來了一批又一批“新鮮血液”,但這里蘊含的精神力量,早已融入這片土地,化為這里人們的信仰、信念和自覺行動。
回首來路,退休民警孫茂盛告訴筆者,覺得成就他們的,恰恰是與時代同頻共振:“無論是鐵道兵還是鐵路公安,祖國的需要,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。”一字一頓地傾吐出心聲,一時間,老人竟老淚縱橫。真情流露,赤子情懷。